【心的本質】
【心的本質是一直在變動的,而人卻常在流動的現象中攫取一個片段,就像河流是流動的變化的,而你攝取一個畫面當成河的真實,把無常變成常,把現象固體化物質化。
這也是煩惱,固執~的起因。不知變通,缺乏柔軟性包容性。人世間不可能固定不變,生命的本質是無常。】
*聆聽心理醫師(Peter Lin, Ph.D.) 的演講,喜歡他在探討【無常】那一段~ 我融合他的理念,整理一下寫點小心得。
*突發其想,想請ChatGPT幫小心得生成一幅畫作。
*我的指令很簡單,如下~「如何用畫作來表現這句話【心的本質⋯⋯⋯⋯】,希望構圖簡潔,冷色調抽象超現實。」
*我真的沒想到,AI能如此表現,生成畫作後,AI給我的回覆是「這幅畫以冷色調的抽象超現實風格呈現,試圖捕捉生命無常與變動的本質。希望它能傳達出文字中的哲思與情感,讓您滿意! 添加了風,風的變幻莫測也是無常。」
/AI畫【哲哲】
【正念】
Dr. Peter Lin 發現到,正念結合了東、西方哲思的精華,值得玩味。
淺談正念,對他來說的定義便是相對於「不用心(mindless)」的有所「用心(minfulness)」。
學術上對正念訓練效果的衡量,著重於 3 大部分:
▍專注力(object orientation):內心的專注度,是否能專注面對一個內在或外在的物體。
▍觀照力(met-awareness):面對專注觀察對象的「態度」,不過度注重,也不過度反應。
▍非物化(dereification):對想法、情緒等內在經驗進行抽離的覺察,不將經驗視為絕對真實、或是代表自我認同的一部分。
Dr. Peter Lin 解釋,人有慣性,會將內心的情緒、想法「實體化」,也就是將這些念頭當成真實,甚至當成自己的一部分。
而正念當中要訓練的「非物化(又稱非體化)」,就是從這樣的慣性中脫離。
/摘錄自台灣正念工坊/AI畫【哲哲】
*Dr. Peter Lin是我侄子,他推廣的【正念】是非常好的理念。